光辉的一页——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参加我国首次核试验工作回顾作者: 王广福 |
七月初正式进场,开始核试验准备工作。我们地震测线长600公里,设近区、中区、远区3个观测站,测点距爆心最近460米。至10月初,为全场仪器安装、调试和联试阶段。为了做到“周到细致,万无一失”,每个测试项目每台仪器都制定出详细操作规程和零前检查程序,经各个层次联试,确保所有参试仪器万无一失地处于待命状态。近区和中区观测站都在放射物质污染区内。为了在零后及时回收记录和仪器,在联试阶段场区还专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防化训练。从“实战”需要出发,回收人员时常是在炎热中午,身穿全密封橡胶防护服,头带防毒面具,在戈壁滩上徒步或乘卡车训练。每次训练后,防护服中都可倒出许多汗水,体重要减轻几公斤。训练中呕吐,中暑情况时有发生。 10月14日晚,试验场区召开动员大会,国防科委副秘书长、试验场指挥张震寰将军慷慨激昂地作了动员报告。15日最后一次全场联试完后,进入待命状态。 10月16日14时50分我国首次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当远处一团火球簇拥着翻滚的蘑菇云冲上蓝天,在场参试人员欢呼雀跃,相互拥抱,相互祝贺,以表达无比喜悦心情。这时扩音器里传来了中央军委,国务院和周恩来总理对核试验成功的祝贺。核爆炸后,我们以最快速度,仅用十几秒钟向指挥部报告初步估算的爆炸当量,为判断核爆炸成功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参试记录共108道,107道记录成功。 零后第3天,我们开始在靠近爆心仅1公里处进行大当量化爆试验。这次化爆试验是在十分艰苦和危险的条件下进行的。零后这里是放射性严重污染区,露天工作,必须身穿防护服,头带防毒面具,自带放射性计量笔控制放射性累积计量。离开污染区,人员,车辆要经过洗消。我们在场区半年时间的卓越工作,赢得了好评,受到试验基地表彰,荣立集体三等功,许绍燮、曲克信同志荣立二等功,郝维诚、尹周勋等同志5人荣立三等功。 |
![]() |
![]() |
![]() |
![]() |
赵九章 |
赵九章,浙江吴兴人,190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详细 >> |
赵九章照片 孙克忠在新疆乌鲁... 责任到人,分头把关 东方红一号卫星做... 科研人员在装配东... 东方红一号卫星装配 1958年,毛泽东主... 1960年底,聂荣臻... 1970年4月24日21时... 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装
![]() |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