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一页——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参加我国首次核试验工作回顾作者: 王广福 |
1962年底,国防科委给地球物理所下达了参加我国首次核试验地震观测任务。核试验是党中央毛主席当时确定的全国第一号任务。任务是在极其保密情况下进行的。赵九章所长和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卫一清从计划安排和组织保证两方面做了周密部署,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大力协同,做好这件事。”的指示精神。 任务主要由七室承担。1963年5月,七室主任傅承义教授代表地球物理所与国防科委第21研究所正式签署两项研究协议:一项是地震观测,研究地震波与当量、距离的关系,由爆炸引起的地面运动位移推算爆炸当量;另一项是地震效应观测,提供现场观测仪器防震参数。两项任务都严格规定了完成时限。赵九章、卫一清等所领导责成许绍燮同志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经赵九章、傅承义等专家审核,第21研究所认可,正式开始实施。 每个国家的核试验都是在严格保密情况下进行的,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公开发表的资料几乎没有。一切问题都只能靠自力更生去解决。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要完成核试验地震观测全部准备工作,包括:点源近场强地面运动计算;地震波衰减与当量、距离、介质关系研究;控制系统研制;强震、中强震、弱震观测系统研制和光电屏蔽方法研究;以及仪器加工、安装、调试、标定、联试和化爆模拟试验等,可以说是个奇迹。 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全所上下全力以赴支援七室工作,所党委发挥了重要监督保证作用。党委书记卫一清直接兼任七室党支部书记。任命许绍燮和张奕麟同志为七室代理副主任,并配备了业务秘书和行政秘书。从本所二部、三室、九室抽调一批技术骨干组建了核试验观测野外队。主管行政工作副所长谷景林和所各职能部内计划科、器材科、总务科、人保处和581工厂等主要负责人,都亲自挂帅,确保计划管理、器材供应、后勤保障、人事保卫和仪器加工等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同时也得到院新技术局、器材供应站以及国防科委二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任务就是命令。七室全体人员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把冲天的革命干劲与务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完美地结合起来。任务层层分解,计划落实到人。为了完成任务,全室每个人都在加班加点。最紧张时,七室小楼彻夜灯火通明。午夜时分,食堂把准备好的可口饭菜送到身边。有的人干脆就在办公室实验室和衣而睡。所室领导经常到办公室实验室督促大家休息,甚至采取拉闸限电措施。但当领导一走,大家就又干了起来。有的人病了,瞒着人不去看,怕耽误工作,影响整个计划。为了做到整个任务万无一失,每个人都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一个元件、一个焊点做起,把好质量关。从事野外观测的每个人,深知自己肩负责任之重大,成功获取地震记录是整个任务成败的关键。因此,对自己负责的仪器,保证万无一失。每个系统都制定了详细的现场操作规程,并通过反复演练不断加以完善,而且还制定了相互检查程序。 经过半年多苦战,于1964年4月底按计划完成了核试验前在北京的全部准备工作。共研制、仿制8种观测系统,加工88个拾震器,21台示波器,并进行了两次化爆试验以检验仪器性能和相关工作准备情况。 5月初,进场做化爆试验。在爆心和观测点不变情况下,可以由化爆得到的地震波衰减规律,外推核爆炸当量。化爆当量与核爆炸当量越接近,误差越小。但是,在零时之前,不允许在爆心进行大当量化爆。所以,不得不将化爆分零前和零后两次来做。这两次化爆试验无疑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 为了做零前*化爆试验,我们提前两个多月进场。场区还在施工建设之中,尚不具备接待能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化爆试验工作除调试仪器外,工作都是野外露天作业。五六月份戈壁滩白天己是骄阳似火,地表温度高达五十度以上。头顶烈日在异常坚硬的戈壁滩上挖电缆沟、拉电话线、埋探头,可非易事。特别是饮用水奇缺,配属的解放军战士有的脱水中暑而晕倒。调试仪器是在临时搭起的简易帐篷中,太阳一烤帐篷像蒸笼一样,不要说干活,人在里面呆一会都受不了。我们有人也中暑了,但没有一个人倒下,因为谁都知道,不能因为自己影响整个计划完成。经过一个多月艰苦奋战,按时完成任务,取得了预期试验结果。 ------------------------------------ |
![]() |
![]() |
![]() |
![]() |
赵九章 |
赵九章,浙江吴兴人,190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详细 >> |
赵九章照片 孙克忠在新疆乌鲁... 责任到人,分头把关 东方红一号卫星做... 科研人员在装配东... 东方红一号卫星装配 1958年,毛泽东主... 1960年底,聂荣臻... 1970年4月24日21时... 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装
![]() |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