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办联系方式
  • 秘书:赵亚楠
  • 电话:18811386654
  • 邮箱:zhaoyanan@mail.iggcas.ac.cn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成果展示
中部造山带古元古代构造演化:来自小秦岭地区的证据
发布日期:2019-01-04

  位于华北南缘的小秦岭地区是我国第二大金矿集区,长期以来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金矿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对控矿构造的研究,特别是前寒武纪基底构造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

  本研究对出露在中部造山带西南缘的小秦岭地区的太华杂岩开展了构造和年代学研究。研究显示太华杂岩经历的D1期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透入性韧性变形,局部发育韧性剪切带,是伴随区域高级变质作用发育的构造变形。D1构造变形组构表现为一致的上盘向NWW运动,是在NWW向的逆冲运动的背景下发育的。锆石U-Pb年龄表明变形时间为1863-1840 Ma,显微构造特征表明构造变形温度为600-650℃,这与造山带岩石折返条件相对应。通过构造变形特征和锆石U-Pb年龄我们认为西部陆块向南东俯冲并于约18.5 Ga东西部陆块发生碰撞,形成中部造山带。D2期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非透入性构造变形,局部产生近E-W走向的伸展型韧性剪切带,该期构造变形对古元古代晚期经历了近S-N向的伸展提供了可靠地证据。伴随着该时期伸展,发生强烈的岩浆活动,锆石U-Pb年龄表明伸展时限为1829-1703 Ma。中部造山带后造山伸展可以很好的解释该期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特征,并且为平行于造山带的后造山伸展。印支期,在秦岭造山过程中,在近S-N向的挤压应力作用下,早期形成的构造受到强烈改造,形成近NWW-SEE向的褶皱,表现为现今的构造样式。

  注意到,太华杂岩变质基底发育的两期构造的主体走向为NWW-SEE,这与小秦岭地区大量NWW-SEE走向的金矿脉方位一致,这两期构造对于后期金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小秦岭地区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对于金成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1(a)D1期构造变形带简图;(b)D1期剪切带外变形组构赤平投影;(c)D1期剪切带内变形组构赤平投影;(d)D2期构造变形带简图;(e)D2期剪切带内变形组构赤平投影;(f)两期韧性变形剖面图

图2 小秦岭地区构造演化图. (a)1863-1840 Ma东西部陆块发生碰撞,在NWW-SEE的挤压背景下产生向NWW逆冲的变形构造; (b)在1830-1750 Ma后造山伸展背景下,在近S-N向的拉张作用下,产生近E-W向的伸展剪切带和相关的岩浆作用;(c)在240 Ma秦岭造山过程中,产生NWW-SEE向的前陆褶皱带

  

  论文信息:Li Y J, Zhu G*, Gu C C, Su N, Xiao S Y, Zhang S, Liu C, Xie C L. 2018.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Evidence from the Xiaoqinling region, central China. Precambrian Research, 316: 244-274.该研究工作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华北克拉通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成矿机制”(2016YFC0600102)第一资助,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