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至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学院、海洋学院组织开展了春季学期《综合地球物理:理论与实践》(地星学院)和《海洋地球物理:理论与实践》(海洋学院)两门课程的野外联合教学实习,由国科大授课教师郝天珧、赵明辉、范建柯、张佳政带队,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下属七个单位的15名同学一起前往厦门参加了野外教学实习。参加现场实习教学的还有来自中国地震局厦门海洋地震研究所张艺峰、金震、唐兰兰、刘善虎、郭晓然,福建省海洋地震观测中心郑韶鹏、叶友全及福建省地震局王青平、泉州地震监测中心陈俊峰、陈珊桦、赖加成、张永固等多位老师,共同完成了实习活动的授课和指导。

实习团队部分老师与同学在中国地震局海洋地震研究所的门前合影留念
实习授课讲解
本次教学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测紧密结合,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发震构造、地震预警以及综合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与处理,全方位现场学习。比如,学习发震构造及其地质地球物理探测知识时,就是在福建漳州牛头山中心式火山喷发构造形迹现场开展的。这堂实习课不仅涉及到大地构造、活动断裂和火山学的知识内容,还通过现场观察,让同学们了解到深部岩浆上升到地表的深部过程及其地质含义。
实习课中最受欢迎的是各种地球物理装备和实际数据处理的实际操作,几天下来,同学们不仅有了实际的感性认识,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对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将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福建省地震局泉州地震检测中心,师生共同实地考察了地震台站标准化运行现状,了解地震三要素测算速报的基本过程。学习了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系统功能结构和预警终端预警信息发布。
为了更好地认识华南沿海的深部构造与浅部活动断裂的关系,福建地震局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台湾海峡海陆联合主动源海底地震探测。实习课介绍了主动源深部结构地震探测的基本原理、福建省地震局陆海联测的总体部署、气枪震源系统的组成、气枪震源系统如何制造“地震”,同学们学习到如何利用制造“地震”给地球深部"做“CT"的方法,甚至动手摸到各种不通的气枪震源、电火花震源,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
同学们孩子还在现场分组学习了海底地震仪(OBS)的工作原理,亲自动手完成OBS参数设置并完成投放、回收的实际操作,对整个采集过程有了实际的感受。在数据处理实际操作环节,同学们掌握了地震定位原理,了解了最新的方法,学习到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开展微震监测,并学习了如何在主动源地震数据预处理环节引入Deepseek,提深AI辅助地震探测数据处理的认识。


叶友权老师讲解漳州牛头山火山和活动断裂构造

泉州地震监测中心

泉州地震监测中心标准台

陈珊桦老师介绍(清源山洞)—标准台地球物理观测仪器

王青平老师讲解——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

金震老师讲授气枪主动源探测技术在海洋地震风险调查中的应用

刘善虎老师讲授气枪震源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叶友权带领大家完成海底地震仪投放、回收实际造作

唐兰兰老师教授如何进行地震定位与微震监测

郭晓然指导大家完成主动源地震探测数据的预处理实际操作

金震老师教授如何将Deepseek引入地震探测数据处理
通过几天的野外实习与教学实践,同学们收获满满,有不少的体会和感触,仅在此摘录他们留言中的一小部分,与大家分享。本次野外教学活动报导的题目就来自其中一位同学的感言,这应该是对本次野外实习课程的最好注解。
刘彬(攻读专业:地质工程):

在此次厦门实习期间,我深切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魅力。
杨熙临(攻读专业:固体地球物理学):

这门实践课的三天实习经历令人难忘,收获满满.书本上的知识仿佛有了生命,真正“活”了起来。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实操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学到了不少教训,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今后专业道路上的财富。
马文博(攻读专业:地质工程):

老师们还顺应科技前沿,追寻时代热点,每年课程都有所创新,今年学习了运用deepseek来进行一些工作。希望这门课可以一直开下去,有更多的同学选择这门课,30个课时的时长,可以学到90课时的知识,绝对物超所值。
李新宇(攻读专业:固体地球物理):

第一次学习到海洋地球物理相关内容,见识到气枪震源和obs,了解了其工作原理。初步掌握了数据处理流程。
夏思铃(攻读专业:海洋地质):

这次实习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这一真理,对我而言是一段十分难忘和宝贵的经历。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付出,祝愿这门实践课程可以越办越好,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
李文杰(攻读专业:地质工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课堂上流转的PPT,笔记上密密麻麻的字迹,都不及老师把那一台只见过图片的OBS仪器搬到面前灌输给我的知识丰富。牛头山古火山口的亲眼所见,拾起的小小的玄武岩,抚摸“兵马俑”柱状节理,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以致用的知识。从地震监测网的精密仪器,到OBS的交互释放测距,一台台与我们专业相关的,“久仰大名”的精密仪器摆在我们面前,学习实操,那个被纸片图片灌注的知识体系有了清晰的形状和记忆。
葛润东(攻读专业:固体地球物理学):

科研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上手操作之后,体会到了平时科研数据背后工作人员的心血,对数据所含信息的前因后果有了深刻认识,我认为这对我未来科研的影响是巨大的。
刘宇(攻读专业:海洋地质):

在课堂上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地球物理理论知识,还通过上机实践课程亲身体验了整体的重磁数据处理。在前往厦门的实践学习中更是收获颇丰,叶老师向我们详细的讲解了OBS的操作流程及工作原理,我们还独自动手完成了OBS从检查到释放的整体流程以及OBS的整体数据处理流程;在前往泉州地震监测台的旅程中,我也观摩学习了先进的测震,重力和形变的仪器;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让教材中的理论更加鲜活生动。
刘畅(攻读专业:地球化学):

美好而充实的厦门实习结束啦,非常非常难忘的一段经历!厦门地震研究所的老师们认真细致的讲解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地球物理;泉州地震台老师们清晰易懂的介绍让我这个学地化的也能听懂地震知识,山洞的体验也非常神奇;在漳州的火山地质公园看到了一直研究的柱状玄武岩,学习了这里的两条主要断裂带和地震分布;OBS的介绍让我对它的认识也不再只停留在文献里,真正明白了它的工作原理和操作。
欧扬(攻读专业:海洋地质):

通过本次学习,我见识到了地球物理一线探测手段的精妙之处、学习了操作OBS获取数据的方法、领略了牛头山火山地貌的壮美风光。总的来说,我为参加此次实践感到愉悦而充实!
徐海明(攻读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金震老师教会我们使用AI辅助科研非常有帮助。还学习了关于海底地震观测,以及地震监测预警等方面知识。
黄辰旭(攻读专业:矿产资源勘查):

在泉州地震台,我第一次摸到了真正的地震监测设备,那些在课本上见过无数次的波形图突然活了起来。亲手给OBS(海底地震仪)测量电压、调试参数的时候,才发现看似笨重的球形家伙居然能捕捉到海底最细微的震动。和小组成员围在电脑前处理数据,看着乱七八糟的曲线慢慢变成清晰的地层结构图,成就感满满。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接地气的科研”。这次实习不仅让我对地震监测有了直观认识,更让我发现资源勘查和地球物理原来有这么多交汇点。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更多人和我一样,亲手触摸到地球科学的温度。
王誉吉(攻读专业:资源与环境):

在这里我学习到了许多海洋地球物理的前沿知识,学习到了很多实操领域的知识,对气枪系统、线缆、OBS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也爬上了两栖地震船,与一线的老师们进行交流。在泉州地震台,我们接触学习到了地震监测和预报的知识,在清源山地震监测站亲身走进地震台内部,在曲折漫长的山洞内见识到了一个又一个监测地球物理参数的仪器,让我认识到地震预报背后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需要很多基础设施以及人员系统的投入。在漳州,我们参观了牛头山火山地质公园,见识到了非常奇特的火山地貌,看到了火山口,测量了岩石柱体的走向倾角等参数,叶老师丰富的知识为我们答疑解惑了非常多。
刘上华(攻读专业:资源与环境):

这次实习经历,是我学习生涯中一次非常宝贵的实践机会。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我不仅接触到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也深入了解了地震监测与地球物理探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尤其在obs(海底地震仪)使用方面收获颇丰。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有幸亲手操作了海底地震仪(obs).通过实际的操作演练,我深刻体会到精确定位、数据质量控制以及设备布设角度对最终观测结果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提升了对obs操作的实际能力,更加坚定了我今后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与信心。
蒋心怡(攻读专业:海洋地质):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特别是对地学而言,我觉得实践是不可替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形式,特别高兴能有机会参与到其中。我们学习了气枪主动源探测、微震检测等技术方法,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了海底地震仪等仪器和软件的实操。在这里我们有幸认识到了很多一线的优秀科研工作者,他们的科研思路、理念以及对待工作的严谨求实的态度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和鼓舞,这都将是我们未来前进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我们见到了气势磅礴的玄武岩柱状节理群和古火山口,当真是“牛头山具天下火山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