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实验室网站↓)
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英文缩写EPP)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实验室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我国地磁学和电离层奠基人桂质廷、陈宗器等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发起建立的我国最早的电离层和地磁观测站。50年代末,我国地球物理学奠基人赵九章先生倡导和创建了空间科学和探测。60年代,地震学先驱傅承义先生建立了核爆地震监测研究室,大力发展地震波传播理论应用。90年代末,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建立我国第一个地球深部研究的专门研究室,致力于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动力学。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拥有一流的流动地震观测台阵、古地磁学、分子模拟、比较行星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地球深部实验研究队伍和平台,并在国内本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依托地球深部研究室和实验室申请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获得中国科学院批准,翌年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评为“优秀”。以地基观测台网(包括漠河、北京、武汉、三亚等观测站及南北两极观测站)为支撑平台的“电离层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研究,是国内外电离层研究领域的知名团队,2013年申请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电离层环境重点实验室”。根据地球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和比较行星学的重要发展趋势,瞄准地球起源与演化的重大科学问题,2014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整合这两个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凝聚了地震学、地磁与古地磁学、电离层物理、磁层物理、高层大气物理、行星物理、计算模拟等地球物理学研究力量,以及地球化学、比较行星学、矿物物理学等多学科研究力量,是一支有极具特色和实力的地球与行星物理研究队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创新团队1个。杰出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地球科学提名奖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奖”和“赵九章奖”获得者5人。20多人次担任国际学术组织和国内专业学会职务。
实验室拥有国际水平的观测和实验模拟平台,包括:我国第一台(目前唯一)NanoSIMS 50L型纳米离子探针实验室,建立了该仪器的一系列分析方法,实现了纳米尺度同位素分析;由400多套宽频地震计组成的流动台阵实验室,具备大规模、高质量和高精度地震学野外能力,已在我国华北、特提斯和青藏高原等地震观测中作出突出贡献;先进的古地磁学和年代学研究平台,国内首次将古地磁与年代学紧密结合,大大提升了地球动力学研究能力;高性能计算模拟平台,运算能力达到每秒50万亿次;先进的金刚石压砧高温高压实验及配套的聚焦离子束微观分析平台;稀有气体分析平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真空低本底的稀有气体提纯系统,国内首次实现了单颗粒测量;综合的、全球尺度的地磁-电离层观测网,建成了三亚VHF雷达观测网,不仅填补了我国低纬电离层雷达探测空白,由于其探测新模式的开发,获得国际低纬电离层和低纬雷达综合探测组网组织的肯定。
主 任:林 巍(主持工作)
副主任:李 娟 乐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