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云鄂博矿床发现84周年 记中国科学院几代研究者在认知白云鄂博矿床过程中的足迹 |
作者:王凯怡 |
改革开放后 白云队的多数成员参加了1965-1966的河南四清运动。接踵而来的是地化所的分所和搬迁。白云队的多数成员去了贵阳地化所,北京则留下了少部分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地化所地质所承担了国家下达的研究任务,在涂先生和郭先生的指导下,组织了地化所和地质所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又一次更深入研究了白云鄂博矿床的物质组成,分布规律和找矿标志,并在矿区外围展开了研究工作。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白云鄂博矿床地球化学”(1988)一书中。本书除详细讨论了矿床中的稀有元素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外,首次提出矿床形成的多源,多次,多成因的地球化学模式。全书八十万字,增添了七十年代没有的稳定同位素和包裹体等方面的内容,是首次公开出版的涵盖白云鄂博全方位研究成果的一部非常值得参考的巨著。此项研究后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和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参与上述研究项目的地质所的张培善,是研究白云鄂博的元老之一,在大多数白云队的成员迁往贵阳以后,是他带领一个研究小组继续坚持着白云鄂博矿的研究。他和陶克捷对白云鄂博矿床的矿物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后于198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白云鄂博矿物研究”。该专著较为系统的报导了白云鄂博矿的七十多种矿物,包括首次发现的新矿物,是研究白云鄂博的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对白云鄂博矿床的认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对白云鄂博矿床交代作用的热液的来源,赋矿白云岩的成因和成矿时代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这里勿需对每种观点给予详细的诠释,但由张培善先生与英国学者合作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还是值得一提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张先生与英国著名岩石学家李巴斯博士展开了对白云鄂博碳酸岩成因的研究。他们在对矿床周边的碳酸岩墙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并与主东矿的赋矿白云岩进行对比后,认为两者有完全相似的地球化学特点,从而认为赋矿白云岩是火成成因。李巴斯是研究火成碳酸岩的知名学者,但他对白云鄂博碳酸岩的极其复杂的表观现象和生成背景也不时感到困惑。其后,张先生的研究生杨学明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进一步阐述了白云鄂博碳酸岩火成成因的矿物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的证据。范宏瑞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离子探针质谱进一步确定了碳酸岩墙的时代。谢奕汉和范宏瑞对白云鄂博矿包裹体的研究阐明了白云鄂博某些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的高盐特性并伴生有稀土子矿物,证明了白云鄂博矿广泛发育的流体是富盐和富稀土的。于此同时,对白云鄂博矿的地质背景也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展开了调查,并取得了某些突破性进展。 回顾这些年白云鄂博矿床的研究历史,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随着研究越深入似乎问题越多,分歧越大。这或许是白云鄂博矿床的奥秘太深,不易被人们轻易识破;或许是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还有局限我们的观察仍不够细致和准确;或许迄今我们还没有在世界上寻觅到一个可与白云鄂博矿进行类比的相似矿床;或许由于各种最先进的方法手段还应用不够充分。但是,当白云鄂博的主东矿从昔日的山峰已变成了今日的两个深达300多米的大凹坑,我们还要等待多久才能真正揭穿白云鄂博矿的秘密呢?从六十年代初踏上白云鄂博的土地,如今时光已流逝了半个世纪,但白云鄂博的奥秘依然令人魂牵梦绕,似乎那里还有隐藏很深的秘密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从地质学者的眼光中来看,白云鄂博的稀土在这个可称为“稀土的时代”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但其极其复杂的地质历史和背景也同样具有无与伦比的学术研究价值。 |
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