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JGR:在岩石圈地幔内部残留的大陆构造演化痕迹
来源:科技与成果转化处 | 发布日期:2012-03-26

利用密集流动台阵采集的地震记录,能够有效识别观测区域下方的地壳-上地幔速度间断面(Moho面,岩石圈-软流圈界面,地幔过渡带上、下界面)。对于岩石圈地幔内部,由于地震信号弱,又有地壳多次波的混扰,结构识别变得相当困难。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郑天愉研究员和合作者采用对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的理论图测试方法,来区分地壳多次波与岩石圈地幔内部间断面的转换波。对位于华北克拉通不同区域6条剖面,在Moho面到100 km的深度范围内,观测研究了岩石圈地幔内的速度界面。在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NCISP-4剖面大部分(111°E以西)和NCISP-7剖面北半部,岩石圈地幔内的结构均匀。在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NCISP-2,NCISP-3和NCISP-6剖面,岩石圈地幔内散布了零星的高速断片,推测是拆沉的岩石圈或俯冲板片的残留物。在华北克拉通南部,秦岭以北的两个剖面中(NCISP-5和NCISP-7南半部),都有断续分布的速度界面;剖面NCISP-7中两条岩石圈内部界面的上端对应的地表位置分别为勉略缝合带和商丹缝合带,推测这些界面是扬子板块向北俯冲到华北下方的残留构造.。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内部结构的地震学研究表明,元古代华北克拉通拼合的构造痕迹只在地壳内得以保留;显生宙的陆-陆拼合构造痕迹依然残留在岩石圈地幔中。而在被破坏的华北克拉通东部,利用地震信号很难在岩石圈地幔内识别早期构造演化痕迹。

 图1:位于华北不同区域6条剖面的岩石圈内部速度界面的CCP成像结果。

红色(蓝色)表示速度向下增大(减小),黑点和蓝点处是岩石圈内部的速度间断面,绿虚线处是地壳内多次转换波的叠加振幅。

 图2:大陆俯冲残留在岩石圈地幔中的构造痕迹示意图。

沿着南-北中国陆-陆碰撞边界(商丹缝合带和勉略缝合带),扬子克拉通向北俯冲到华北克拉通下方。

该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的地球物理学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上(Zheng et al. Intralithospheric mantle structures recorded continental subduc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2, 117, B03308, doi:10.1029/2011JB008873)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