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交流
中国地质科学院朱祥坤研究员访问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 发布日期:2016-06-27

应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朱祥坤研究员于2016620号访问中科院地化所,并做了题为“白云鄂博稀土-多金属矿床研究新进展”的精彩报告。所内部分科研人员与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与会者积极提问,会场气氛十分活跃。 

报告中,朱祥坤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世界最大的白云鄂博稀土-多金属矿床的研究历程,基于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两条主线,系统归纳总结了该矿床从发现至今,众多研究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由于研究的样品可能受到后期热液的改造和/或岩浆-构造热事件的叠加,导致不同的研究者获得该矿床的成矿年龄数据迥异。通过统计已有的成矿围岩、火成碳酸岩脉以及与矿化作用的Sm-Nd年龄和同位素组成,并结合前人已有的成矿年龄结果,发现矿化年龄主要集中在1.3 Ga0.4 Ga,而介于二者之间的年龄很可能为混合年龄,难以解释其对应的地质意义。目前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主要含五种观点:(1) 沉积成因; (2) 岩浆成因; (3) 热液成因; (4) 高温热液交代成因; (5) 混合成因。通过对矿区内围岩、火成碳酸岩和白云岩,非传统同位素MgFe的分析,结合前人C-O稳定同位素和类似端元Fe-Mg同位素的综合对比研究,表明Nd可能为幔源,Fe-Mg为岩浆来源,Sr可能主要为岩浆来源(+其他来源???), C-O具有二元混合特征。最后提出了综合的成因模式,来解释REE, Nb, Fe, Mg等金属富集的过程和机制。 

朱祥坤研究员于1981年获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92年至1993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199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起任牛津大学研究员。 2002年应聘回国,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同位素研究室主任、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对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与环境科学等方面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在过渡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生物化学与宇宙化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与奠基性研究,是国际上这一新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在Nature, Science, EPSL, GCA等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非传统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CuFeZnMgTiMo等非传统同位素的测试方法,并探索非传统同位素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朱祥坤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文章来源: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