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与会专家|
  • 会场快讯|
  • 十大科技成果|
  • 论文统计|
  • 展板资料|
  • 会场快照|
  • 全程视频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时间:
2012年1月5-6日
地点:
新综合科研楼二层报告厅
会议日程:
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会议日程表

===第九届学术年会回顾===
===第十届学术年会回顾===
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
岩石圈演化研究室
青藏高原研究室
油气资源研究室
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
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
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
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
支撑系统
7. 华北北缘及北方造山带晚古生代以来的壳幔相互作用

2011-01-05 | 作者: | 【打印】【关闭】 阅读次数:

成果名称 华北北缘及北方造山带晚古生代以来的壳幔相互作用
成果表现形式 1.Ying, J.F., Zhang, H.F., Tang, Y.J., 2011. Lithos 125, 449-462.
2.Zhang, X.H., Mao, Q., Zhang, H.F., Zhai, M.G., Yang, Y.H., Hu, Z.C., 2011. Lithos 125, 569-591.
3.Zhang, X.H., Wilde, S.A., Zhang, H.F., Zhai, M.G., 2011.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68, 525-543.
4.Tang, Y.J., Zhang, H.F., Nakamura, E., Ying, J.F., 2011.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61, 845-861.
5.Su B.X., Zhang H.F., Sakyi P.A., Yang Y.H., Ying J.F., Tang Y.J., Qin K.Z., Xiao Y., Zhao X.M., Mao Q., Ma Y.G., 2011.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61, 465-482.
6.Su, B.X., Qin, K.Z., Sakyi, P.A., Liu, P.P., Tang, D.M.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41, 31-43.
7.Su, B., Zhang, H., Tang, Y., Chisonga, B., Qin, K., Ying, J., Sakyi, P.A., 201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00, 695-715.
8. Xiao, Y., Zhang, H.F., Shi, J.A., Su, B.X., Sakyi, P.A., Lu, X.C., Hu, Y., Zhang, Z., 2011. Gondwana Research 20, 532-542.
9. Zhang H.F., Ying J.F., Tang Y.J., Li X.H., Feng C., Santosh M., 2011. Gondwana Research 19, 446-459.
10.Xiao Y., Zhang H.F., 2011.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68, 1201-1214.
成果完成人 英基丰、张晓晖、张宏福、苏本勋、汤艳杰、肖燕、胡妍
研究成果简介
  伴随着古亚洲洋不断演化并最终闭合而形成的北方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曾发生过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位于华北北缘和造山带内部的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岩浆岩就是造山带演化不同阶段壳幔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对位于华北北缘的从早二叠到晚三叠期间的一系列镁铁质、长英质以及偏碱性侵入岩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不同类型的岩浆岩分别是在碰撞后构造体制下,来自于不同源区的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如镁铁质侵入岩来源于受到俯冲板片释放的熔流体所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长英质侵入岩则反映的是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与古老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混合而成、而碱性和偏碱性侵入岩的母岩浆则是华北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熔体与华北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熔体混合而成。上述结果进一步揭示出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的板片俯冲极性、以及华北北缘在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而这一背景是古亚洲洋板片发生俯冲并断离,导致软流圈上涌的结果。
  • 王建作报告
  • 听众提问
  • 田小波作报告
  • 秦克章作报告
  • 王清晨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