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与会专家|
  • 会场快讯|
  • 十大科技成果|
  • 论文统计|
  • 展板资料|
  • 会场快照|
  • 全程视频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时间:
2012年1月5-6日
地点:
新综合科研楼二层报告厅
会议日程:
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会议日程表

===第九届学术年会回顾===
===第十届学术年会回顾===
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
岩石圈演化研究室
青藏高原研究室
油气资源研究室
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
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
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
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
支撑系统
6. 南海大陆边缘演化与动力学机制研究

2011-01-05 | 作者: | 【打印】【关闭】 阅读次数:


成果名称 南海大陆边缘演化与动力学机制研究
成果表现
形式
论文: 

1.郝天珧,徐亚,孙福利等, 南海共轭大陆边缘构造属性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11,54(12): 3098-3116.

2.郝天珧,游庆瑜, 国产海底地震仪研制现状及其在海底结构探测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11,54(12): 3352-3361.

3.胡卫剑,江为为,郝天珧等, 南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11,54(12): 3315-3324.

4.秦静欣,郝天珧,徐亚等, 南海及邻区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及其与各构造单元的关系, 地球物理学报, 2011,54(12): 3171-3183.

5.吕川川,郝天珧,丘学林等, 南海西南次海盆北缘海底地震仪测线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11,54(12): 3129-3138.

6.孙福利,王真理,郝天珧等, 南海南部深部结构的复杂构造地震成像, 地球物理学报, 2011,54(12):3210-3216.

7.宋洋, 赵长煜,张功成等, 南海北部珠江口与琼东南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11,54(12):3057-3069.

专利: 

1.游庆瑜,郝天珧,赵春蕾,七通道多功能海底地震仪,专利号:ZL200810117385.4,授权公告日:2011.08.03.

2.游庆瑜,郝天珧,赵春蕾,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用海底地震仪,专利号:ZL200810240946.X,授权公告日:2011.01.19.

成果完成人 郝天珧,游庆瑜,徐亚,胡卫剑,吕川川,江为为,宋海斌,孙福利,宋洋,秦静欣

研究成果简介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研究大陆裂解、海底扩张过程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的天然实验室。南海深部结构是以上地质信息的载体。本成果在973项目2010-2011年在南海中央海盆采集的840km的OBS、多道地震以及重磁实测数据处理的基础上,从地震学、重磁、地热数值模拟等不同方法入手,对南海南、北共轭大陆边缘构造属性、中央海盆以及西南次海盆深部结构、前新生代残留盆地以及中生代地层分布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涉及到OBS数据处理、反射地震方法、重磁反演与解释、热结构模拟等多方面研究,得到以下认识与成果:
①南海北部陆缘以非火山型为主,靠近台湾局部地区有下地壳高速层,但没有向海反射层,只是后期岩浆活动剧烈;南部陆缘为典型的非火山型。
②共轭点研究认为中沙隆起与礼乐盆地在海盆扩张前属于大陆边缘“共轭点”。
③潮汕坳陷、南沙北部有较厚的中生代海相沉积层,为中生界有利勘探目标,但南部陆缘的中生界并不连续。
④获得了南海断裂构造、火成岩、磁性基底分布等新的构造信息。
⑤国产OBS首次在南海获得穿越中央海盆南北缘的数据剖面,为认识陆缘结构、COB位置以及南海拉张模式等奠定了基础。

  • 王建作报告
  • 听众提问
  • 田小波作报告
  • 秦克章作报告
  • 王清晨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