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关于申报2019年度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的通知
2018-12-24 | 作者:人事处 | 【 】【打印】【关闭

各实验室、各部门: 

  根据《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关于申报2019年度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的通知》(科发人函字〔201883号)要求,现将研究所2019年度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 项目类别和实施方式 

(一)领军人才研修项目 
  培训对象:战略科学家、国家或院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或院重要学科方向带头人、有发展潜力的战略科技专家、国家急需紧缺的杰出人才等。 
  培训方式:个人或成组(2-5人)到发达国家对口科研机构或大学深入交流研讨,重点解决科研工作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鼓励院内跨单位、跨学科组成团组。团组须同期(出入境时间一致)赴同国培训学习。 
  基本条件:年龄不超过55周岁,均须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项目 
  培训对象: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人才。 
  培训方式:成组(2-8人)到发达国家对口科研机构或大学深入交流研讨,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鼓励院内跨单位、跨学科组成团组。团组须同期(出入境时间一致)赴同国培训学习。 
  要求:团组成员均须为单位在册职工,年龄不超过40周岁;团组带头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三)关键技术专项培训项目 
  培训对象:急需紧缺关键技术人才,优秀的重大装置研制和运维人员,在国家或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以及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承担重要任务的骨干科技人才。 
  培训方式:成组(2-8人)到发达国家对口科研机构或大学深入学习培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关键技术能力。鼓励院内跨单位、跨学科组成团组。团组须同期(出入境时间一致)赴同国培训学习。 
  要求:团组成员均须为单位在册职工,年龄不超过50周岁;团组带头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四)重点领域专项计划 

  在以上三类项目基础上,院层面分别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三大主题,在若干领域设立专项予以重点支持。如属于重点领域专项,申报时请注明具体专项类别(如符合多项,均可注明),院将在遴选中倾斜支持。申报重点领域专项可不受领军人才研修项目、优秀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和关键技术专项培训项目三类项目名额限制。 

  1.“卡脖子技术相关领域 
  2. 重大基础科学前沿专项 
  3. 战略高技术领域专项 
  4. 重大关键技术研发 
  5.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 
  6. “一带一路战略专项 
  7. 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治理专项 
  8.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 
  9. 软件和集成电路专项 
  10. 先进制造专项 
  11. 新材料专项 
  12. 中青年管理骨干专项 

  申报以上四类培训项目,还需满足以下条件: 
  培训时长:可选择14天、21天、30天、60天或90天及以上。 
  培训组织:研究所组织申报,待人事局和科技部审批通过后,由申请人自行联系对口单位执行(须在2019年内执行完毕,不得跨年度)。 
  资助方式:科技部提供部分境外费用资助。院层面视项目情况酌情提供部分资助(以正式通知单为准)。其他费用由申请人负担。 

二、申报说明和要求 

(一)院将重点围绕“8个重大创新领域和2类公共支撑平台战略布局和三重大产出导向,对参与四类机构分类改革试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十三五院重点项目的人员等予以优先选派。符合此类条件人员可在申请表中注明 

(二)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申报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可参考《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申报2019年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智〔201886号)(附件1)。需要注意的是,14天项目境外培训机构不得超过2个,21天及以上项目境外培训机构不得超过3个。培训地点不得超过一个国家的两个城市。 

(三)请各实验室、各部门于20181229日前,将《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申请表》(附件2)和《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申请汇总表》(附件3)电子版报送人事处。院内跨单位、跨学科组成团组、共同申报项目的,由团组带头人所在单位统一报送团组所有成员材料 

   人:马晓磊   刘文军 
  联系电话:82998286  82998239 
  电子邮箱:hr@mail.iggcas.ac.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