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我所协助黑龙江省地勘局发现大型金矿床
2004-12-22 | 作者: | 【 】【打印】【关闭

我所应用隐伏矿床定位预测新理论和新技术

协助黑龙江省地勘局在多宝山地区发现一处大型高品位金矿床

 

争光金矿位于著名的黑龙江多宝山铜多金属成矿带东南部,是黑龙江省地勘局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2000年进行化探异常检查时发现的,一直是全局的重点找矿靶区。经过2000~2002年的化探、槽探、坑探和浅钻工作,虽然圈定了部分地表和浅部矿体,但对于矿床成因、矿体深部的规模、产状及控矿构造类型却一直没有搞清,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该局下一步的找矿战略和山地工程布设。

为了开拓找矿思路,引入先进的找矿理论和找矿技术,2002年6月,该局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张宝林研究员为首的科研课题组来矿区开展“黑龙江省争光岩金找矿靶区成矿预测”科研项目工作。当年7-8月间,在地勘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课题组以隐伏的金矿化带为定位预测目标,以地、物、化“三场”(即地质结构场、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异常互相约束的隐伏矿床定位预测新理论为指导思想,采用反射波浅层地震勘探、大地电磁测深(MT)、伽玛能谱测量、偏提取地球化学测量相结合的综合物化探新技术组合,确定争光矿区为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面状蚀变发育;给出了地下1000米深度内地质体的精细结构,确定主要控矿构造类型为隐伏的火山机构;剔除了一批因“粒金效应”引起的假异常;在地震、伽玛能谱、MT和偏提取异常互相约束的部位圈定了6个有利的找矿靶区和靶位,并于2003年1月提交了科研预测报告和验证工程设计。

2003年5~6月,黑龙江省地勘局在争光矿区225号勘探线施工验证了中科院课题组预测的第一个找矿靶位。深孔(ZK2253)进尺501.8米,结果全孔均为强烈的青盘岩化蚀变,其中累计厚度100余米为含金矿化带,最大矿化深度487米,最大见矿深度380米。经化验分析,共圈出7层矿体,单个矿体厚度1~7米,最高品位30g/T,推测该处可能是矿区的成矿富集部位。这一成果表明,争光金矿深部成矿热液活动规模和富集强度较大,有望找到大型岩金矿床。据此,又在275线边部施工了1个500.4米深孔(ZK2751),结果仍为全孔青盘岩化蚀变,最大矿化深度300余米,最大见矿深度45米,含金矿化带明显变薄,最高品位为3.36g/T,推测该孔可能位于矿带的边缘部位。以上2个钻孔验证结果及课题组提交的科研预测成果,为下一步布置钻探工程提供了关键性的科学依据。

2004年5~9月,该局与世界著名矿业公司(澳大利亚Leyshon公司)合作成立的黑龙江宝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中科院课题组用伽玛能谱法圈定的蚀变带集中发育部位(第一个验证钻孔北侧)以100×50~25米的网度施工完成了30个钻孔,总进尺4502米,平均深度150米,分析岩芯样品2500多个,结果有28个钻孔见矿,见矿率达到93%。其中,在矿化中心部位完成的29号钻孔岩芯Au最高品位达到580g/T,单矿体最大厚度达44米,矿体延深超过100米,矿带总体走向NS~NNE,倾向西,预计远景储量超过20吨。以上结果表明,争光金矿是一个有较大找矿潜力和开发价值的浅成低温热液型富金矿。

争光矿区找矿工作的突破,不仅在黑龙江省植被覆盖区和火山岩覆盖区找矿思路及找矿技术方法方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而且为重新认识多宝山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圈定东北北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带的范围,深化对于中俄蒙边境地区大地构造演化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扩展黑龙江~内蒙古北部地区金矿找矿靶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黑龙江省地勘局与中科院课题组已经有了近20年的合作历史,中科院的找矿预测理论和技术组合为黑龙江“两个覆盖”地区实现“砂转脉”,寻找大矿、富矿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该局希望与中科院课题组继续合作,将找矿新理论和新技术进一步推广到黑龙江省其它重要矿区和靶区,加快全省找矿步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更大贡献。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