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前沿
【前沿报道】Science专刊:遨游土星内环——卡西尼号的壮丽终章
2018-10-22 | 作者: | 【 】【打印】【关闭

  启程于1997年,抵达于2004年,闭幕于2017年,卡西尼号飞船(Cassini)围绕土星探索了12余年。为了避免偷渡在卡西尼号上的地球细菌污染土星卫星环境,在燃料耗尽之际,卡西尼号经过一系列变轨,最终进入土星大气层坠毁。在变轨阶段,卡西尼号22次近距离飞掠土星,穿越了土星与其最内环(D环)之间的空隙(图1),这一探测阶段被誉为“壮丽终章”(“Grand Finale”)。依据“壮丽终章”阶段记录的数据,科学家们对土星磁场、内辐射带、射电辐射、大气成分、D环与大气间物质传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2018105日,Science期刊报道了这一系列共6篇全新的观测结果及研究内容

1   卡西尼号飞船在“壮丽终章”阶段的轨道(蓝色曲线)示意图

  近距离对磁场观测,有利于反演土星内部结构及动力学过程。Michele Dougherty 等人发现,土星磁赤道相对于土星赤道向北移动了约2800 km,证实了土星磁场存在南北不对称性。并且分析出磁轴与自转轴夹角小于0.01°,更严格地证实了土星内部磁场的轴对称性。此外,发现在高阶磁矩(411阶)中存在稳定的小尺度磁场结构,说明在土星内部半导电区域存在次级浅层发电机活动。除了内部动力学过程,对磁场的经向分量扰动的研究发现,在D环内边缘与土星之间存在很强的场向电流。这一场向电流连接到土星低纬电离层,其强度与高纬极区场向电流强度相当。

  低纬强场向电流说明D环以内存在着强烈的磁层活动,其中与航天器安全直接相关的是辐射带的变化。Elias Russos等人在D环之内发现了新辐射带区域,这一新辐射带与环外辐射带相互独立(图2)。在地球上,辐射带粒子同时受到局地加速、径向传输和损失机制的共同作用,过程复杂,研究难度大。而土星D环内的新辐射带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环境,有助于分析辐射带的损失过程。这一区域在赤道面横跨1.03Rs1.22RsRs为土星半径),存在于土星大气外缘与D环外缘的D73小环之间的区域。此外,在1.12Rs处的D68小环将该辐射带分割成两部分。辐射带主要由宇宙线反照中子衰变过程产生的25MeVGeV量级的相对论质子组成。土星大气、D环以及背景尘埃使得高能质子被损耗,导致了各项异性的质子分布特征。

2   土星的质子辐射带

  土星环颗粒(水冰占比>95%)大到几米长的巨砾,小到纳米级的尘埃。微小的尘埃粒不断离开土星环进入土星大气。Shiang-Wen Hsu等与Donald Mitchell等分别用宇宙尘埃分析器(Cosmic Dust AnalyzerCDA)和磁层成像仪(Magnetospheric Imaging InstrumentMIMI)分析了大于几个纳米和1纳米左右的尘埃的成分与分布,首次给出了土星环物质坠入大气的直接观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纳米级的尘埃粒主要由硅酸盐和水冰组成。其中硅酸盐成分占了近30%,高于土星环中硅酸盐的比例。坠落的尘埃能够改变土星高层大气及电离层的化学成分,Jack Waite等对大气及沉降物的成分进行了详细分析(图3),发现水、甲烷、氨、一氧化碳/氮分子、二氧化碳等能够从D环坠入大气,并对土星环的化学组成及其对大气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3   卡西尼号飞船对D环以内物质的质谱分析

  土星和木星这两颗气态巨行星形态复杂,不同结构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对巨行星的探测,有助于人类拓展对星系演化的认知,探究生命的起源,以及寻觅潜在的系外宜居环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的卡西尼-惠更斯号土星探测器成功地完成了探索土星及其卫星的使命,解开了许多难题,同时也展示了众多的未解之谜。根据中国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行星探索是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中科院地质地球所魏勇研究员、万卫星院士与客座学者尧中华博士受Nature Astronomy期刊编辑邀请,系统阐述了中国的空间探测发展脉络以及未来对巨行星的探测计划。相信中国将在未来类木行星探测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参考文献 

  1. Dougherty M K, Cao H, Khurana K K, et al. Saturn’s magnetic field revealed by the Cassini Grand Finale[J]. Science, 2018, 362(6410): eaat5434.原文链接 
  2. Hsu H W, Schmidt J, Kempf S, et al. In situ collection of dust grains falling from Saturn’s rings into its atmosphere[J]. Science, 2018, 362(6410): eaat3185. 原文链接 
  3.  Lamy L, Zarka P, Cecconi B, et al. The low-frequency source of Saturn’s kilometric radiation[J]. Science, 2018, 362(6410): eaat2027.原文链接 
  4. Mitchell D G, Perry M E, Hamilton D C, et al. Dust grains fall from Saturn’s D-ring into its equatorial upper atmosphere[J]. Science, 2018, 362(6410): eaat2236.原文链接 
  5. Roussos E, Kollmann P, Krupp N, et al. A radiation belt of energetic protons located between Saturn and its rings[J]. Science, 2018, 362(6410): eaat1962.原文链接 
  6. Waite J H, Perryman R S, Perry M E, et al. Chem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Saturn’s atmosphere and its rings[J]. Science, 2018, 362(6410): eaat2382.原文链接 

  (撰稿:郭瑞龙/地球与行星室)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