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科学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媒体扫描
【科学新闻】寻找古人类活动的历史缺环
2017-05-03 | 作者: | 【 】【打印】【关闭
来源:《科学新闻》 2003年第05期 作者:徐建辉;

图为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黄慰文研究员。(池涵摄)

一年多来,中国科学院几位资深科技工作者在晋江深沪湾金屿村附近第三级海成台地红色砂层中发现了时代为距今80—50万年的旧石器。图为袁宝印(左)、侯亚梅(中)、黄慰文(右)在观察野外剖面。(池涵摄)

 

  一年多来,中国科学院几位资深科技工作者在晋江深沪湾金屿村附近第三级海成台地红色砂层中发现了时代为距今80—50万年的旧石器。这一发现将迄今已知的福建早期人类的历史又提早了几十万年。

  珍贵的科学发现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晋江市人民政府顾问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地质环境系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荣树建议晋江市加强环境保护与地质环境研究工作。晋江市人民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2001年—2002组织了晋江地区第2次地质与环境变迁调查。2002年5月,在福建省晋江市科技局的密切合作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袁宝印研究员等人在开展晋江沿海地质环境考察中,在该地区广泛分布的第三级海成台地保存的滨海相砂层、棕红色黏土和网纹红土中发现了原地埋藏的具有类似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块。多年的野外工作经验告诉他们,种种迹象预示着晋江地区可能保存有古人类活动的记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研究员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观察。他辨认出其中一件脉石英石块上有几个清楚的人工打击的片疤,认为那可能是一块古人类生产石片后遗弃的石核。12月9日,由袁宝印、黄慰文、施建生组成的小组对深沪镇海岸开展了进一步调查,在围头至石圳一带,又陆续发现了6处地层中埋藏有人工石制品的地点,采集标本36块。其中一些样品带回北京,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张森水、该所卫奇研究员、高星研究员 、侯亚梅博士、李超荣副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系王幼平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吴耀利研究员、刘景芝副研究员与北京自然博物馆周国兴教授等鉴定。几位同行一致认为,这些是具有明显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制品,据此可以推断晋江海岸地带是古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场所。鉴定会认为晋江的发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晋江市政府决定继续支持旧石器考察工作,以查明该旧石器文化的性质与内涵。

  上溯辉煌的八闽文化

  八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包含着许多令人称赞的篇章。然而,多年来福建曾被一些历史学家称为中国“最缺历史的省份”。原因是相对于全国许多省份而言,福建的史前考古滞后,八闽大地远古历史仍存在大片有待填补的空白。这种状况直到不久前才有了改变。

  据《厦门日报》载,福建近年发现史前文化遗址数十处,主要分布在闽西北、闽东、闽南一带。它们既有以采集、渔猎和原始农耕经济为主的海洋性文化特色,也有山区、河畔的内陆性文化特色,且与毗邻的赣东“樊城堆文化”、江浙的“龙山文化”遗存颇有相似之处。

  福建首例有明确地层记录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遗址,是1988年发现的清流县狐狸洞。它把福建历史推向一万年前。2000年三明万寿岩的考古,又把福建地区人类活动推至十几、二十万年前。

  然而,福建能否发现时代更早的旧石器呢?从世界的情况来说,近年来新发现的考古材料表明,早在距今200万年前后,从古猿里分化出来不久的早期人类已经出现在非洲、亚洲和欧洲不少地方。考古学家把这次人类的扩散称为早期人类第一次迁徙浪潮。它在时间上覆盖200多万年前开始的早更新世,并持续至中更新世前一段的距今30万年左右。东亚和东南亚亦受这一浪潮所波及。

  在我国,安徽繁昌、重庆巫山、云南元谋和河北泥河湾等地已经发现了距今200万年前后的人类化石或文化遗物。时代稍晚的旧石器遗址在我国黄土高原和东部地区分布很普遍。与福建邻近的省份也陆续有所发现。然而,这次迁徙浪潮是否也波及我国东南沿海的海岸带呢?此前我们对此所知甚少。这一次晋江的发现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初步答案。而且,它还促使我们把视野引向诸如台湾、香港和海南等沿海岛屿。因为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已经证明,过去200多万年期间,随着冰期低海面的出现,大陆与沿海岛屿之间多次相连,早期人类完全有可能迈步向这些地方扩散。

  科学规律指导野外发现

  黄慰文研究员解释说,长期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的海岸带第四纪古人类遗址鲜有发现。其重要原因与这里的地质背景有关。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包括长江流域的河谷)地处红土地带。强烈的化学风化使这里许多露天第四纪堆积变成酸性很强的砖红壤(又称“网纹红土” ),这种堆积不利于保存早期人类的遗骸和他们吃剩的动物遗骨等考古材料。因此,残缺不全的考古材料使我们对这些地区早期人类的故事知道很少。但是,他们确实存在过。他们留下了痕迹,特别是不易损坏的石器。我们正在努力寻找,而且不断有新的发现。这些新发现使我们的信心逐渐增加,使我们掌握的科学证据愈加充分。他还寄希望于海岸带附近的洞穴调查。他说,洞穴堆积和露天遗址不同。它不是酸性堆积,有利于保存人类和动物化石,是考古学的“聚宝盆”。

  近年来,黄慰文与袁宝印等研究的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文化遗址取得了新的突破,确定其时代为距今80万年。袁宝印主要负责地质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层对比研究。百色旧石器出自于第四级河流阶地上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上部,剖面下部已强烈网纹化。晋江海岸含旧石器的海成台地与百色第四级阶地类似。过去,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滨相砂质沉积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分选均匀的石英砂,被一些地质学家称之为“老红砂”。可是,通常所指的“老红砂”,形成时代先后差别较大,前人在没有任何化石材料和测年数据的情况下,根据地貌部位将它们统统划归于晚更新统,包括分布在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的“北海组”沉积。上世纪70年代,袁宝印等研究海南岛第四纪地层时,在“北海组”地层中发现了埋藏的玻璃陨石,应用裂变径迹方法测定其年龄为距今73万年左右,因此将“北海组”地层划归中更新统,被有关研究者所接受。近年来百色地区旧石器遗址研究中,在百色盆地第四级阶地的网纹红土地层中发现与旧石器共同保存的玻璃陨石,经裂变径迹法测定为距今73.3万年,氩/氩法测定为距今80.3万年。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00年3月的美国《科学》周刊上。现在,他们在晋江的考察,初步认为那里的含旧石器红土堆积可以与上述的“北海组”地层对比。

  2002年初,黄慰文、袁宝印应香港考古学会邀请,在香港东北部海岛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在高出海面60米的海成台地沉积物中发现若干旧石器,为香港地区旧石器调查提供了重要线索。正因为有在上述地区开展旧石器调查与研究获得的有益经验,他们才有可能在晋江地区的旧石器调查中有所发现。

  袁宝印研究员介绍说,晋江深沪湾旧石器遗存发见于海成台地网纹化的红色砂层中。通过地层对比,大致与百色旧石器遗址、北海组地层以及香港地区60-40米高海成台地的时代相当,其地质年龄也应距今80万年左右。但是由于晋江台地的网纹化程度较弱,也许时代会偏年轻一些。在做进一步工作之前,暂时推测其时代为距今80-50万年。在北京举行的鉴定会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杨景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系李容全教授表示,在目前初步研究阶段,这样的估计也是可以接受的。深沪地区第三级海成台地地质年龄的测定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相信今后通过组织更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能够给出比较准确的年代数据。目前的结论是根据地质地貌特征、第四纪沉积过程、风化壳发育程度、地层对比关系等资料推测的。

  有关专家认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发现更多的地点和材料,对这个地区的古人类文化溯源,早期人类在旧大陆的迁徙、扩散和各地区之间文化对比,以及推动这些人类活动的全球环境变迁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