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科学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媒体扫描
【科学网】刘东生院士铜像落成典礼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
2017-03-10 | 作者:转自:科学网 | 【 】【打印】【关闭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7/3/9 23:25:36

   

  刘东生院士铜像揭幕 

   

  刘东生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课 

   

  刘东生在南极 

  3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土研究之父”刘东生铜像落成典礼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东区学园四举行。国科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随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苗建明,中科院院士、国科大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石耀霖,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刘东生之子、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强,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部1993级校友代表柴五家共同出席典礼并为铜像揭幕。典礼由国科大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地质地球所所长朱日祥主持。

  2017年是刘东生诞辰100周年,3月6日是刘东生逝世九周年的忌日。在典礼正式开始前,在场全体师生为刘东生默哀一分钟。随后,朱日祥首先介绍了刘东生的生平经历和本次铜像的落成过程。自2015年12月筹备至今,从收到来自中科院原地学部1993级研究生提出的“关于刘东生先生的雕塑捐助建议”到征集方案、筹款、确立铜像落成位置,历时一年多时间精心准备完成。为了表达校友们对刘东生先生的怀念之情,1993级校友发起了本次捐赠活动,并获得积极响应。

  讲到刘东生所从事的地球科学研究事业,朱日祥高度评价了刘东生一生对世界黄土事业的贡献:“刘先生是一个有国家情怀的人,只要是国家需要的,他就会洒下热血”。他创立的黄土“新风成说”,平息了若干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他的开创性研究跨越了很多领域,不仅启迪了他的同辈研究者,而且影响了整个一代青年科研人员。作为较早当选的中科院院士、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还是杰出的教育家,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从事教学的近30年(1978-2006)时间里,给3000余名研究生讲授“第四纪地质”、“近代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和“环境与文明”等课程达2500学时。他的学生有五位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其中包括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国科大副校长郭正堂,地质地球所刘嘉麒、朱日祥和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刘东生的德行楷模永照后人,他对科学的探索与追求,永远鼓舞着年轻人要居安思危,敢于挑战,才能不断前进。

  高随祥在致辞中指出,刘东生从1978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成立起,一直为中科院地学专业学生授课,孜孜不倦、勤奋耕耘30载,为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授课期间,他从未缺席过一次课。刘东生的精神和事业,是学术界的宝贵财富,更是国科大的宝贵财富。

  刘东生之子刘强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此次他特地从青岛赶来参加铜像落成典礼。与在场老师和同学分享父亲日常生活的小故事。其中令他感受最深的是,父亲高龄,仍坚持站上讲坛为学生授课。学生陪着他,学生的学生陪着他,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在陪伴他的学生中,有些成为了教授,有些成为了院士。刘强在中国海洋大学任教期间曾偶遇过一些来自国科大的学生,当他们回忆起刘东生讲过的课,虽然具体的时间、地点已略显模糊,但那些感人的细节依然记忆犹存。

  石耀霖说道,在他眼中的刘老师是一位不仅关心学生发展的老师,而且是有着高屋建瓴战略眼光的科学家。刘老师组织的研究生院的教学队伍,有着跨学科的意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能够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

  回忆起当年的师生情谊,刘嘉麒的眼里噙满泪水,他深情地说:“自1982年成为刘老师的博士研究生起,我就一直跟随刘老师。感谢刘老师对我的培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刘老师是我学术之路上真正的父亲,没有刘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刘东生作为地质学的大师,常年奋斗在一线。多次前往青藏高原考查,80岁以后仍坚持出野外。1984年,刘嘉麒开始给刘老师做助教,后来,他成为国科大的老师。在每一次的授课中,刘嘉麒都会给学生们讲黄土研究之父——刘东生先生的故事,让国科大的学子们不要忘记学科发展的鼻祖,也希望学生们能发扬刘东生的精神,不畏艰难,勇于克服科研中遇到的每一个挑战。

  柴五家在致辞中提到,虽然他并未上过刘先生的课,但是通过一本写刘东生的书,对刘东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刘东生就是他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为国科大奉献一生的老师的形象,有温度,有感情。在谈到铜像落成时他说道:“评判一所大学是否是国际一流的标准中,校友捐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通过校友的馈赠,感恩老师,回馈母校,不是在表功,而是做表率。”

  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静在致辞中提出,在2013年资源与环境学院校友会成立大会时,93级校友们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再聚首,并一起参观了当时正在建设中的雁栖湖新校区。从此之后,柴五家等93级校友们时刻心系母校的发展,想为雁栖湖校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留下一个足迹。今天刘东生铜像的落成,开创了国科大新校区校友捐助大师铜像的先河,不仅体现了莘莘学子对刘东生的缅怀与尊敬,更体现了校友们对母校深深的爱意,眷恋和期盼,这是一份包含温度的馈赠,背后承载着校友们对国科大的美好祝福与光辉愿景。

  国科大原副校长叶中华在致辞中谈到刘院士始终心系国科大的发展,他说:“国科大人文学院科技考古系成立之际,曾邀请过刘院士前来出席并担任科技考古系学术委员,刘院士多次亲临学院,并多次作为主讲嘉宾参加‘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为人文学院科技考古系的建设、国科大学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先生是大师,是知识的创造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座无虚席。这尊铜像的建成,是我们对刘院士科学精神的传承,也是繁荣我们的校园文化。让我们永远铭记大师。”

  在铜像落成典礼的尾声,有几位刘东生昔日的学生和国科大的老师纷纷发言表达对刘东生的思念之情。国科大招生办的蔡峥嵘老师小时候是刘东生的邻居。面对铜像,她哽咽着说:“刘伯伯,我想念您。”仅仅一句简单的话语,却让在场的所有人不禁湿了眼眶。国科大地学院退休老教师林秋雁更是用朴实的话语再次带领大家回到当年刘东生站在讲台授课的场景,感慨刘东生为3000余名学生开过课的成就在学科领域是无人匹敌的。

  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教授毕银丽在回忆刘教授时说道:“我是来自西北的学生,刘老师在上课时每次提到黄土,我都感觉十分亲切。刘老师有着多年知识的沉淀,课上所讲授的不只是课本上的内容。刘老师还能流利的在黑板上写出英文板书,复杂的专业词汇总是能脱口而出,让刚入学的学生建立起学好专业英语的斗志。他有着渊博的知识,不用反复看讲稿,旁征博引,一气呵成,从上第一节课时就对刘老师肃然起敬。”

  93级研究生代表周晓权,他虽然和刘教授直接接触不多,但印象中刘教授的博士生们都亲切的称呼他“老爷子”。“‘老爷子’八十岁了还跑野外,英语也很好。”他这样形容刘教授。周晓权发言中提到作为国科大官方微信的关注者,他经常从微信的推送内容里了解学校当今的发展,分享学校的点滴进步。

  95级研究生李利锋(世界自然基金会)参加中科院院士孙鸿烈牵头的青藏高原研究项目以及参加青藏高原研究会的年会时,多次有幸聆听过刘东生的学术报告以及对青藏高原研究的一些点评,刘东生不仅在学术上高屋建瓴,还虚心向年轻人了解新的研究进展,谦虚地提出一些建议,并鼓励年轻人开拓创新。他表示,虽在2008年到瑞士后就再也没有见到先生,但他的音容笑貌仍犹在眼前。

  国科大秉承“科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倡导在高水平科研中,为社会培养卓越的科研人才和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刘东生的铜像作为国科大第一座铜像,不仅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文化景观,也让校园更加具有风雅气度。在追思老一辈科学家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的同时,大家也不禁思接千古,仰贤自省,以坚毅求真的品格,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