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合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京都奖得主Paul Hoffman教授来所交流并做地球科学前沿论坛报告
2025-06-26 | 作者:科技处 | 【 】【打印】【关闭

  2025年6月24日,国际著名地质学家、2024年京都基础科学奖得主Paul F. Hoffman教授来所交流,并做地球科学前沿论坛报告,论坛由Ross Mitchell研究员主持。

  Hoffman教授的两场报告题目分别为“Dancing continents and frozen oceans: the Earth in adolescence(跳舞的大陆与冰冻的海洋:地球的青春期)”和“Constriction of subduction plates at cusps: Ocean and continental examples of Cenozoic and Ediacaran age(凹陷处俯冲板块的收缩:新生代与埃迪卡拉纪的海陆例证)”,他以宏大的地球视野、开创性的学术思想和生动深入的讲解,充分展现了其作为世界级地质学家的学术魅力,报告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研究生的热情参与,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与交流。

  Hoffman教授首先回顾了早期板块构造学说革命(1961-1967)。他运用比较地质学方法论证板块构造活动已持续数十亿年,并揭示了过去三十亿年间四期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过程。在古地磁学证据支持了这些发现后,他将研究重心转向新元古代晚期赤道出现冰川记录这一悖论。数值模型显示,一旦极地海冰扩张至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其增长将不可阻挡,直至汇聚赤道。此激进假说因能做出并被地质观测反复证实的强预测而具吸引力,Hoffman还阐释了其中多种适应寒冷环境的生命形式如何在雪球地球期间幸存,并最终孕育出现代生物圈。

  随后的报告中,Hoffman教授指出,地图上俯冲带呈弧形段在尖点相接的形态源于地球表面的曲率,其三维几何导致俯冲板块在尖点处经历强烈的横向挤压,导致俯冲板片变形,并同步影响上覆板块。在海洋地壳和大陆碰撞地壳的俯冲区尖点处,均可观测到大规模的背斜构造及相关的垂直海沟走向的逆冲断层/推覆构造。尽管此类结构已被广泛识别,构成普适性构造类型,却也常被忽视。报告用全球新生代及纳米比亚埃迪卡拉纪案例阐释了此规律。

  Hoffman教授是国际地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其职业生涯横跨数十年,成就斐然。1966年至1992年,他曾任职于加拿大地质调查局,从事区域填图和构造综合研究。1992年至1994年,他在维多利亚大学开启了对纳米比亚新元古代地质的研究。1994年至2008年,他加盟哈佛大学,成为全球“雪球地球”假说的首要倡导者,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认知。自2008年荣誉退休后,他的研究探索依然硕果累累,并因其对理解地球早期历史的杰出贡献,尤其是“雪球地球”假说的发展,荣获了2024年京都基础科学奖。


报告会现场


Hoffman教授作报告


(供稿:科技处  编辑:综合办)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2025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