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合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中德地热能研讨会召开
2015-11-02 | 作者:地热中心 | 【 】【打印】【关闭

  由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简称中德中心)资助的“中国与德国的地热能可持续开发研讨会”于1026日至28日在我所召开。来自德国、瑞士、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和我国从事地热科研的主要大学与研究所以及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等主要地热企业的地热专家和研究生共120余位代表应邀出席会议。地热与水文地质学家汪集暘院士和火山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出席了会议开幕式。 

  本次会议由我所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庞忠和研究员和德国亥姆霍兹基金会环境研究中心环境信息研究部主任Olaf Kolditz教授担任共同主席。开幕式上,我所所长助理杨进辉研究员代表研究所致辞,他指出我所是国内开展地热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在地热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为我国地热学研究以及地热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强调我所于去年成立了“地热资源研究中心(简称地热中心)”,立足于继续支撑国家的地热学科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地热产业的发展。地热中心名誉主任汪集暘院士在在致辞中指出了我国地热资源利用在世界上的特色,并强调了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Olaf Kolditz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德方与中方开展合作的意向,希望通过研讨,提出科学问题和合作项目,出版国际刊物论文专辑,建立中德地热研究国际中心。 

  会议共安排口头报告43个,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研讨:(1浅层地热系统的可持续利用;(2)水热型地热系统的可持续利用;(3)干热岩地热资源与增强地热系统技术;(4)地热储开采技术、模式与优化。庞忠和研究员在“丝绸之路上的喜马拉雅地热带”大会报告中介绍了我国在川西、新疆西部等地最近发现的不同于西藏的构造结型高温地热系统和我所的科研工作,指出丝绸之路链接中德,地热合作前景广阔。我所白登海研究员、何丽娟研究员、孔彦龙博士等分别作了报告,介绍了我所在喜马拉雅地热带深部热源地球物理探测、大地热流与干热岩资源评价、大型岩溶热储及其优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成果。 

  会议最后阶段设置了嘉宾主题讨论会(Panel Discussion),对会议成果进行了总结,展望了国际合作前景。中德双方专家高度认同加强地热科研与产业合作的必要性。为了加强中德两国(以及其他相关国家)科学家、工程师及投资人之间的长期交流合作,推进中国和德国地热能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大会建议成立中德地热研究中心,决定近期在国际SCI期刊《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上出版地热研究论文集。 

  1028日,会议组织中外代表赴河北省雄县地热城进行现场考察。中德中心中方主任陈乐生先生,德国亥姆霍兹基金会驻中国代表何宏先生和60余名中外代表一道考察了雄县地热城。这是我所与中石化绿源公司科研合作的成果之一,是利用大型岩溶热储地热资源实现规模化城市供暖、打造无烟城的国家示范工程,为缓解京津冀大气污染做出了贡献,被誉为“雄县模式”。 

 

大会会场

 

大会会场

 

中方主席庞忠和研究员

 

亥姆霍兹地球科学中心Huenges教授作报告

 

苏黎世高等理工大学Saar教授作报告

 

清华大学姜培学教授作报告

 

KIT的Chill教授发言

 

吉林大学许天福教授作报告

 

白登海研究员报告

 

亚琛大学Clauser教授提问

 

嘉宾专题讨论会

 

参观地热供暖小区住房

  (地热中心供稿,任晖摄影)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