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合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所地合作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八“资源能源现状与远景评估”各专题通过绩效评价
2025-05-09 | 作者:任务八项目办 | 【 】【打印】【关闭

  2025年4月30日,由我所作为任务承担单位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八“资源能源现状与远景评估”在北京组织召开专题绩效评价会议,任务内6个专题全部顺利通过绩效评价。

  任务负责人吴福元院士致欢迎辞,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秦克章研究员作任务整体情况及考核指标回顾介绍。邓军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丁林院士等十余位专家学者担任评议专家。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和相关部门共计20多家单位、70余位专家领导及科考队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八自2019年开展以来,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着力解决青藏高原重要资源能源现状及远景评估问题,助力区域资源能源基地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

  “稀贵金属(金、镍、钴、铬铁矿、铂族元素)科学考察与远景评估”专题由我所承担,研究提出了蛇绿岩型铬铁矿成因新认识,揭示了铂族元素迁移富集机制、研究了冈底斯、三江和东昆仑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及找矿远景,为区域稀贵金属资源量增储作出了贡献。

  “稀有金属资源现状与远景评估”专题由我所主持,总结了青藏高原稀有金属矿床类型、矿产地质特征、资源储量和勘查开发现状,提出了构造驱动岩浆分异作用和稀有金属成矿的新模型,发现了大量稀有金属找矿线索,开展了青藏高原稀有金属资源的远景评价,助推了区域稀有金属找矿勘查工作,为稀有金属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支撑。

  “青藏高原油气形成保存规律与资源潜力评价”专题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负责,提出了晚三叠世“盆地反转”模式以及重大地质事件对盆地主力烃源岩形成的控制作用,进一步明确了中侏罗统发育两套区域性膏盐岩盖层分布特点;明确了南羌塘古油藏油气形成与改造过程。

  “清洁能源现状与远景评价”专题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实地考察了青藏高原690处温泉,新编了《西藏自治区温泉分布图》和《青海省温泉分布图》,填补了核心区和无人区资料空白;形成了青藏高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太阳辐射产品;估算出风能资源技术开发总量,提出了西藏风能优先开发区域;基于科考资料得出西藏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

  “青藏高原盐湖资源变化调查与远景评价”由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承担,揭示了气候暖湿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盐湖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构建了盐湖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估算出极端困难区盐湖潜在钾资源量及潜在锂资源;揭示了东、西昆仑在物源和迁移富集过程存在显著差异,提出了昆仑山盐湖多元物源和复杂作用下的卤水锂成矿机制,丰富发展了盐湖关键元素成矿理论。

  “资源能源战略储备综合评估”专题由我所牵头,创新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成矿理论,发现具有大型-超大型远景的琼嘉岗锂矿、嘎波锂矿,实现了喜马拉雅硬岩型锂矿零的突破;提出斑岩矿床规模及成因新认识,建成了青藏高原全区遥感数据库,开发了快速找矿信息系统,发现多处大规模斑岩蚀变矿化区,建立了青藏高原地质矿产数据库,编制了全区(1:150万)和三大区带地质矿产图。

  六个专题依次经过专题汇报、专家质询等环节。专家组一致认为各专题均组织管理规范完善,经费使用合法合规,完成了预定研究任务,达成了预期目标,为青藏高原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一致同意通过专题绩效评价。


会议现场


专家组评价


专题负责人答辩


(供稿:任务八项目办 编辑:综合办)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2025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