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合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年度总结
地质与地球物理所2015年度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情况
2016-07-14 | 作者: | 【 】【打印】【关闭

  2015年,我所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紧紧围绕着“创新2020”和“一三五”发展规划,服务于研究所的战略定位和科学目标,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交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研究所在地球科学领域与发达国家接轨的进程,形成了以我所优势学科和特点为主的实质性、多渠道和多方式的国际交流模式。通过这些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了研究所的国际化水平和科技竞争力。   

  一、基本工作情况   

  2015年研究所参加47个国家或地区举办的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交流培训活动共433人次;邀请45个国家共194人次外国专家来华合作交流;共承担7个在研国际合作项目; 

  2015年申请52016年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全部获批,其中国际玛耳会议获院资助。2015年共申请102016年院“国际人才计划”,其中6项获批。 

  在国际学术机构或期刊任职方面,林杨挺研究员当选为“陨石学会提名委员会”(NSMS)委员;郭正堂研究员当选为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for Quaternary Research,简称INQUA)副主席;刘洪当选为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理事;秦克章当选为经济地质学家学会亚洲区域副主席。邓成龙汤艳杰研究员分别当选为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的编委;李献华当选国际SCI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编委;李娟当选英文期刊Solid Earth Sciences副主编。 

  赵亮研究员获“2015年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奖” 

  研究所与美国、韩国及伊朗等国家的地学相关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建有中-生物矿化与纳米结构联合实验室和中-法季风、海洋与气候国际联合实验室。 

  二、重要国际合作项目进展情况   

  1、《黄海及邻区壳幔结构及深浅构造关系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项目   

  该项目是由我所科研人员发起和韩国合作的跨国合作项目。我方负责人为郝天珧研究员。黄海是认识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演化的重要窗口。由于前新生界保存较完整,有可能成为前新生代油气突破的重要海域。本项目将在胶东和朝鲜半岛分别布设两条由陆及海的剖面,通过天然地震观测和海区气枪震源探测,结合层析成像,重磁等多种地球物理数据的反演与模拟,获得研究区壳幔结构特征,对比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深部结构的异同和深浅构造相互关系,探讨板块作用的构造效应及前新生代油气资源前景。   

  201561-3日,项目负责人郝天珧研究员联合国内外学者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东北亚地质与亚洲大陆边缘地球物理特征国际学术研讨会。项目的韩方合作者韩国国立公州大学的Suh Man-Cheol教授,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的Kim Kwang-Hee教授,韩国海洋研究与发展研究所的Kim Han-Joon研究员也应邀来到北京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在会议期间,与中方项目合作者多次举行了磋商,对中韩海陆联测测线的布设位置及观测方式进行了密切讨论,达成了一定共识。2015105-10日,项目负责人及两位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在韩国济州举办的第八届亚洲海洋地质国际研讨会(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Marine Geology),并分别作了口头报告,与国际同行们交流了亚洲海洋地质研究中的新进展,也向同行们展示了我们自己的研究亮点。在会议期间,项目韩方合作者韩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所(KIOSTHan-Joon Kim博士、Hyeong-Tae Jou博士、Sang-Hoon Lee博士、国立釜山大学Kuang-Hee Kim博士、国立公州大学Hyung-Rae Kim博士也多次组织双方就中韩海陆联测测线的实施展开讨论,对2016年海陆联测测线布设的施工细节,船时的具体安排,双方人员及仪器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磋商。   

  2、《中朝韩变质岩对比研究》项目   

  “中朝韩变质岩对比研究” 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于20131月开始执行,主要研究朝鲜半岛出露的变质岩石,并与华北进行对比,从而讨论东北亚地区的早前寒武纪以及三叠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其境外的研究地区主要涉及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我方负责人为翟明国院士,朝鲜合作方的负责人是朝鲜国家科学院地质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logy, The State Academy of Sciences, DPR of Korea)所长朴贤郁,韩国合作方的负责人是吴昌桓 OH Chang Wan)教授,为全北国立大学(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从事造山带变质岩石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项目严格按照设计书的要求执行。中韩、中朝都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进行了互访合作与联合野外考察。  

  三年的野外考察及室内研究工作,使得中朝韩变质岩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1)朝鲜半岛北部豆满江褶皱带与冠帽地块具有相同的地质演化历史,应归属于同一个整体,是中亚造山带的组成部分;
    (
2)豆满江褶皱带内的清津杂岩为阿拉斯加型基性-超基性杂岩,并不是早期所认为的蛇绿混杂岩;
    (
3)朝鲜清津银德洞的变质基底建造是一套中酸性的变质深成侵入杂岩,原岩组成可能包括紫苏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它们形成于2.542.52Ga,并经历了~2.48Ga的变质热事件。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大体上可与世界最典型岩浆型紫苏花岗岩套相类比,表明银德洞变质侵入杂岩可能形成于镁铁质下地壳岩石在高温和富CO2流体下的部分熔融及其后的结晶分异,代表了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下的典型产物,由此表明冠帽地块在基底建造特征方面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吉南和龙地块及辽北清原地块等存在密切的亲缘性,暗示它们在新太古代共同处在一个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
4)朝鲜半岛北部的狼林地块一直被认为是中朝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南与我国辽东半岛的辽南太古宙地体相接。河沙中锆石U-Pb年龄及Hf-O同位素研究表明,狼林地块是与辽吉岩系基本类似的古元古代地体,它可能是华北克拉通在古元古代期间东南大陆边缘的巨型造山带,我们可将其简称为辽--朝古元古代造山带。因此,先前认为狼林地块主要由太古宙岩石组成的观点需要重新检查和认识;
    (
5)狼林地块西北部定州-铁山地区产出有稀土矿床,稀土矿物赋存在碱性岩和花岗岩之中。岩相学观察表明,上述碱性岩和花岗岩中的稀土矿物含量很少,且不具备与成矿热液流体相关的蚀变特征。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粗粒正长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1865±6Ma,霓辉石萤石正长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1868±8Ma,铁山地区的四件似斑状花岗岩的年龄结果分别为1871±13Ma1866±8Ma1872±6Ma1873±7Ma,这些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上述碱性岩与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与华北克拉通辽吉活动带、辽南地块及狼林地块其它地区的高级变质作用同期,表明辽吉活动带、辽南地块及狼林地块在古元古代可能属于同一个大型构造带。  

  3、《特提斯碰撞造山带演化研究》项目   

  伊朗高原地质构造特征和岩浆活动等均表现出沿造山带走向的明显变化,反映其时空四维演化的复杂性。为了深入认识伊朗高原沿造山带走向变化的深部、浅部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约束高原四维演化的深部过程和机制,“伊朗-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对比研究”课题总体规划是在沿造山带走向不同位置处,开展多条剖面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研究。其中,地球物理方面是采用宽频带密集流动地震台阵探测技术,获得综合剖面区域地壳-上地幔的高分辨率地震结构图像和壳幔变形信息。 

  课题组目前通过前几年在伊朗高原的地质研究,目前厘清特提斯带最年轻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与形成机理(Ao et al., 2016 Gondwana Research),通过连续剖面碎屑锆石研究厘定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为12-7Ma之间(Zhang et 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目前,流动地震台阵探测进展顺利。第一期横跨伊朗西北部(南起两伊边境北至南里海南岸)的63个宽频带地震台站已201410月成功完成了野外观测。63个宽频带地震台站总共记录了超过2.0T的高质量地震数据,达到观测预期。目前课题组成员正在开展该台阵地震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壳幔结构成像研究。 

  依照课题观测计划,在伊朗东北部至东部地区开展了第二期流动地震台阵观测。20154-5陈凌艾印双等人赴伊朗完成了北起伊朗-土库曼斯坦边界,穿越KopehDagh构造带、Lut地块,南至伊朗中部克尔曼地区,长约1000公里的地震台阵选址和建台工作。该台阵包括65个宽频带地震台站,呈近南北向线状分布,平均台间距约15公里,其中包括8Lut荒漠无人值守台站。由于地震仪在伊朗海关清关工作的延误,原定的台站布设工作被延迟至6-7月。

  姜明明兰海强等人与伊方人员于20156月底奔赴伊朗东部地区开展台站布设工作,并于713日完成所有野外工作。野外工作团队克服了高温,风沙,斋月等各种现实困难,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每个台站地震仪安装,并且于布台数日后返回检查以保证台站稳定运行。截止目前,已完成了三期的台站维护和数据收集工作,计划今年9月份完成最后一期数据收集工作后收台并结束此条剖面的观测。  

三、主办国际会议情况
  20156月1日至3日,由我所主办的东北亚地质与地球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印度的100名与会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201510月12日至15日,由我所主办的风成沉积研究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比利时、法国、德国、匈牙利、乌克兰、挪威、伊朗、加拿大、美国等13个国家的120多名专家和学者针对不同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
  相关新闻
· 赵亮研究员获“中国科学院2015年度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  [2016-01-07]
· 郭正堂院士当选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副主席  [2015-08-12]
· 我所成功举办东北亚地质与亚洲大陆边缘地球物理特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5-06-09]
· 风成沉积研究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科大召开  [2015-10-19]
· 中法季风海洋与气候国际联合实验室  [2016-03-01]
· 中法生物矿化与纳米结构联合实验室  [2011-05-0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