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专题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专题活动 > 学习园地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2018-04-16 | 作者: | 【 】【打印】【关闭

  民族复兴、大国治理要有宏大的战略支撑与科学的战略构建,也要有高超的战略能力与坚定的战略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并多次强调:“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战略问题,特别强调战略思维能力与战略定力,既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更好担当“四个伟大”时代使命的政治自觉,更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基本功与必修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不能忘,但是中国共产党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比如,经过近40年的快速赶超,今日中国社会已经到了当年邓小平所讲的“发展起来以后”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改变,但“中心”要与“全面”并驾齐驱,发展重心从狭义的经济发展拓展到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转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改善,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解决发展问题到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从解决落后的生产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从重点突破到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对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来说意味着必须进行“惊险的一跃”。 

  又如,经过近40年的高歌猛进,中国开始了从追随大国到引领大国的角色转变,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发展阶段跃迁。中国不再是简单地跟在西方大国后面亦步亦趋的欠发达国家,不再是市场经济与国际惯例的学徒,而是作为极具活力的发展中大国为世界经济领跑,为世界格局整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特别是行为模式和心理心态也正在和将要发生着巨大的历史性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再只是中国社会的一条成功之路,而是意味着社会主义在现实社会中可以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有了一条与西方不同但又极其可靠而现实的途径。这些位势的转换、心态的变化必然会体现在战略构建上,让战略思维能力与战略定力呈现出超越过去的全新特点。 

  更重要的是,历史方位的转换又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担当“四个伟大”的时代使命、应对“四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交织在一起。适应新方位,担当新使命,就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要以更坚定的立场、更科学的方法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要以更坚决的意志、更有力的行为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进行实践创新。所有这一切都对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维能力与战略定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概而言之,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善创新是战略思维能力的四个突出特点,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也要在这四个方面下工夫。 

  首先是“站得高”,要站上历史的高位、站上价值的高点、站到世界的高度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高,就会胸中有全局,心中有长远,做起事情来就会坚守原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会举重若轻、游刃有余。邓小平说:“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习近平总书记讲:“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强调的都是战略思维能力的“高”与“大”。 

  战略思维能力之所以把想全局、计长远摆上突出的位置,是因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的东西”。对于那些从局部看可行,但从大局看不可行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对于那些从局部看不可行,但从大局看可行甚至必行的事情就要义无反顾要做。同样,有些事情虽然当前不见效但是为长远打基础,我们就要努力去做,昙花一现、涸泽而渔、饮鸩止渴的事情则坚决不去做。现在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批评的“前任的政绩,后任的包袱”的现象,就是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从长远计,缺乏战略思维能力。 

  其次要“看得远”,也就是有前瞻性,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随遇而安,而是“智者见于未萌”,未雨绸缪,有的放矢。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结论报告中讲到:“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所以,“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做出这样的判断,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前瞻,就是预见,也就是高超的战略领导。 

  再次能“抓得准”,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战略应对和战略实施中抓重大关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提纲挈领,有力推动全局的发展,事半而功倍;抓住了重大关系,牵住“牛鼻子”,就可以纲举目张,从容破题;抓住了重点领域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关键环节就会“一子落而满盘活”。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为此,我们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发力精准扶贫,补上了决胜全面小康的短板;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围绕改革总目标攻坚克难,改革蹄疾而步稳;抓住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正确处理党和法的关系,使得党的领导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抓住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领域,突出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正风肃纪、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随着战略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向前推进。 

  最后是“善创新”,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善于做他人没有想到的事。战略思维能力最终是要落到创新能力上。先人一招则胜,快人一步则强。更何况无论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新实践,没有路径可依,没有模板可仿,只有靠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超越。我们相信,发挥强大的战略创新能力,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不仅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还可以为人类社会走出一条新路贡献中国方案。 

  三、在沧海横流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始终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也是战略能力的一种表现,但主要表现为一种态度、一种意志、一种境界,是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所坚持的信念、所追求的目标的一种自信、一种坚定、一种从容。今日的中国与世界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全面开放,各种思潮、各种观点甚至各种奇谈怪论众说纷纭、泥沙俱下,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如果没有足够战略定力,就容易出现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就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乃至丧失行动能力,错失发展机遇。站上历史新起点的中国共产党进行战略抉择,作出重大决策,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保持战略定力,要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坚定不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走出来的一条伟大道路,既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着深厚的文明之根,既坚守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彰显着实事求是的实践品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所创造的发展奇迹与辉煌成就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增强战略定力就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保持战略定力,要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治理贵在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切不可朝三暮四、朝令夕改。任何政策从制定实施到发挥效果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阵痛,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战略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治国理政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无比强大的战略定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在改革方面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在政策意图方面该倡导的必须倡导,不该纵容的决不姑息,始终把治国理政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掌握在手中。 

  保持战略定力,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这就是战略定力。当今世界再一次进入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为中国社会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在这个问题上,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不要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更不能掉入别人故意设置的各种陷阱,使我们长期致力维护的和平环境受到破坏,耽误和平发展大局。当然,要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首先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审时度势、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发展自己,做强自己,也是战略定力题中应有之义。 

  此外,增强战略定力还要在“度”上下功夫。战略定力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要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是如此。改革不仅意味着改变,还意味着坚守,不仅意味着“必须变”,还意味着“不能变”,在一定意义上,改革中的不变比改变更重要,这是改革辩证法。在治国理政上同样如此。稳中求进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稳是前提、稳是大局,进是方向、进是目的。至于何时稳,何时进,关键要把握住“度”,在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社会的稳定程度、环境资源的可承受度等等之间找平衡点,当进则进,宜稳则稳。 

  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功夫在战略之内也在战略之外

  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给中央党校学员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踱方步”。所谓“踱方步”,就是进行战略思考,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涵养战略定力。每隔一段时间,从工作“热运行”中抽身出来踱踱方步,进行一些“冷思考”是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的重要手段。 

  与之同时,还要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实践磨练,为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信仰基础和实践基础。 

  知行合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很难想象能有好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理论混乱、思想糊涂,战略定力也是守不住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最可靠的理论武装,最宝贵的思想基础。 

  淬炼党性,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战略思维能力背后是立场价值,战略定力背后是信念意志。离开了人民立场,淡漠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丧失了对理想信念的“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战略思维能力也就名存实亡,战略定力也将成为沙滩上的楼阁。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勇于自我革命,战略思维能力与战略定力将因信仰的光辉而更加强大。 

  事上磨练,在火热的实践中千琢成器,百炼成钢。尤其对于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这样一种实践指向很强的素质来说,更是需要在实践中历练,在实践中培养。我们要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实践中,把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提高增强到一个新的水平,以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转自紫光阁微平台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